在梁家沟街道民达社区,浩业小区的居民们最近总爱坐在新修的小院议事亭里聊天。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堆满垃圾的“死角”—墙皮脱落的单元楼、坑洼不平的路面、乱拉乱接的电线,曾是这个2005年建成的老旧小区的“标配”。如今,大门外墙重新粉刷成暖黄色,楼道里装了新门禁,连路灯都换成了太阳能的,居民们说:“这哪是老小区,比新小区住着还舒心!”
这场蜕变的背后,是民达社区用“有解思维”啃下硬骨头、以“契约精神”凝聚合力,走出的一条从“无人管”到“有人管”、从“管得住”到“管得好”、从“环境优”到“治理精”的“三阶进阶路”。
第一阶:党建领办“破题”,让“无人管”的小区有了“主心骨”
“垃圾半个月没人清,下雨天楼道能划船,找谁说理去?”这是2024年民达社区党委书记郝秀坤刚接手浩业小区时,听到最多的抱怨。作为典型的无物业老旧小区,这里372户居民中,老年人占比超40%,低保户、残疾家庭不少,“没钱没人管”成了死结。
“不是没解,是没找对解法。”郝秀坤带着社区党员开了3天“诸葛亮会”,抛出“有解思维”的核心:不等不靠,用“党建领办实体”破解“权责空转”。
“把架子搭起来”。社区党委牵头注册“红管家城市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由党员骨干担任管理层,明确“保本微利、服务居民”的定位—不搞市场化逐利,而是通过“基础服务费+专项服务费”覆盖成本:基础服务费每户每月0.4元/m2(低保户减半),用于日常保洁;专项服务(如管道维修、路灯更换)按成本收费。
“让居民说了算”。怕居民不买账,社区开起“小院议事会”,把板凳搬到楼院里,逐户敲门请居民提意见。78岁的王大爷起初拍着桌子反对:“以前物业收了钱不办事,这‘红管家’能靠谱?”郝秀坤不辩解,带着党员先干起来:自掏腰包雇车清运垃圾,顶着烈日修补路面,连续20天泡在小区里。汗水浇开了信任—28场议事会后,74.4%的居民签字同意引入“红管家”,王大爷不仅签了字,还主动当起宣传员。
“用责任兜住底”。建立“网格驿站+党员中心户”联动服务体系,划分36个党员责任区,实现楼道维修、设施维护等民生问题“接诉即办”。过去,小区未设置大门,外来车辆随意进出,部分车辆乱停乱放阻碍消防通道,给居民带来了诸多困扰。党员们集思广益,筹集资金安装了智能门禁系统,有效实现“人车分流”通行,居民生活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党员就在身边,有事喊一声就到”,成了居民最踏实的底气。
这一阶,民达社区用“党建领办+党员兜底”,让“没人管”的小区有了“主心骨”。3个月后,浩业小区垃圾日产日清,路灯亮了,路面平了,物业费收缴率从54%跃升至78%。
第二阶:契约精神“筑基”,让“管得住”的小区迈向“管得好”
“红管家”入驻后,新问题冒了出来:有人把杂物堆在楼道,说“以前都这样”;电动车乱停堵塞消防通道,车主理直气壮“没地方放”。“管得住”容易,“管得好”难—难在让居民从“被动服从”变“主动遵守”。民达社区的解法是:用“契约精神”定规矩,让“共识”成“公约”。
制定“居民自治公约”。社区没搞“一刀切”,而是把笔交给居民:“大家觉得该管啥、咋管,自己说了算。”居民代表、党员、“红管家”坐在一起,逐条讨论:楼道堆物“3天内清”,电动车“划区停放、禁入楼道”,宠物“牵绳、清便”……最后形成的《民达社区居民自治公约》,12条条款条条带“温度”: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约定“党员帮清运”;对打工晚归的年轻人,留了“夜间临时停车区”。公约印成小册子发到每户,还在小区公示栏贴了放大版,谁违反了,先由楼长上门“念叨”,再不改就上“红黑榜”。
签订“双向服务协议”。“红管家”和社区签了份“硬协议”:保洁员每天几点到岗、垃圾桶多久清一次、维修工具是否定期消毒,都写得明明白白。更关键的是“退出机制”:居民满意度低于80%,社区有权终止协议。为让协议不落空,社区每月组织“居民评议会”,当场打分、当场公示。一次评议会,有居民反映“垃圾桶太臭”,“红管家”第二天就给所有垃圾桶装了防臭盖,还增加了每日冲洗流程,次月满意度直接从68%增到87%。
建立“共享共治圈”。小区里有片闲置空地,有人想种菜,有人想建健身区。社区没拍板,而是启动“契约协商”:种菜的居民同意腾地,条件是社区协调开辟“共享菜园”;想健身的居民自愿众筹2000元买器材,“红管家”负责安装维护。最终,空地建成了“健身角+共享菜园”,种菜的大爷定期给健身区除草,健身的年轻人帮老人收菜,成了社区里的暖心景。
这一阶,“契约”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居民认账、愿意守的“社区规矩”。半年后,浩业小区楼道杂物清零,电动车有序停放,居民满意度涨至96%,连以前“钉子户”都主动补缴物业费:“规矩立好了,住着舒坦,该交!”
第三阶:精细服务“提质”,让“环境优”的小区走向“治理精”
“环境干净了,还得活得舒心。”民达社区的“第三阶”,瞄准的是“治理精”—从“保基本”到“优服务”,让老小区有“新温度”。
解决“急难愁盼”。老旧小区老人多,买药、买菜成难题。社区联合“红管家”推出“代跑腿”服务:党员志愿者每周二、五集中代买,“红管家”员工顺路捎带。72岁的张奶奶行动不便,如今一个电话,药就能送到家,她总说:“比儿女还贴心。”
补齐“设施短板”。小区没有充电桩,飞线充电隐患大。社区用“有解思维”找资源:向上争取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3万元,联合电力部门装了10个智能充电桩;协调周边商户“错时共享”停车位,解决“停车难”。充电桩投用那天,居民排队给电动车充电,有人拍视频发朋友圈:“老小区也用上高科技了!”
培育“社区文化”。“环境优了,人心得聚起来。”社区办起“邻里节”,组织包粽子、猜灯谜,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熟悉起来;成立“夕阳红合唱团”“老伙计巡逻队”,退休老人成了社区活动的“主角”。曾经“各扫门前雪”的小区,现在谁家有事,邻居们主动搭把手—这是“治理精”的最高境界:不是靠规矩约束,而是靠情感凝聚。
如今的民达社区,墙面画着“孝老爱亲”的彩绘,小院议事亭里孩子追着跑,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晒太阳。浩业小区的物业费收缴率稳定在95%,“红管家”公司不仅能保本,还吸纳了7名困难群众就业。
这条“三阶进阶路”的核心,是“有解思维”敢破题—不把“老、旧、难”当借口,而是用党建整合资源、用创新破解困局;是“契约精神”能立信—让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让规矩从“要我守”变“我要守”。
民达社区的实践证明:老旧小区治理没有“死结”,只有“解法”。当党建的“根”扎得深,居民的“力”聚得齐,契约的“尺”量得准,老小区就能焕发新生,成为承载幸福的“新家园”。这,正是“梁家沟方案”给基层治理的启示。
上一篇:无
下一篇:谈变迁话进步 感党恩践初心
版权所有: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蒙ICP备05000407号)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行政中心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电话:0473-2999829 email:wuhaidj@126.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