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一种融合剂,作为内生动力源泉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重要抓手。苏海图街道黄白茨社区以“精网微格”为抓手,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为着力点,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激活家庭“小细胞”,释放基层治理“大效能”。
一、以家风家训故事涵养现代家国情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辖区老矿工李克义就是勤勤恳恳一直从工作到退休到家庭,在他身上能看到老矿工典型的精神品质。他的孩子们从小受到父亲勤俭、踏实、担当、尽责的影响,李克义在工作中爱岗敬业、任劳任怨,舍小家顾大家。他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不退缩,总是挑最重的活干,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不仅赢得了同事的尊敬,也成为了家庭教育的典范。曾国藩家训有云: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勤是勤劳,于外而言,有努力工作、提高家庭收入之意;于内而言,有勤于家务,使家庭整洁美好之意。敬则是敬重、关爱,要求家人之间上尊老,下疼小,互相敬爱,如此家庭才和谐美满。在黄白茨社区矿工家庭中这种勤敬的家风家训,像灯塔一样指引着子孙后代前进的方向。同时街道社区将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矿文化主题院子,将优秀家风家训故事进行集中展示,在矿区这片土地也将推出勤奋的果实共分享,在秋冬采摘收获季接待游客采摘土豆红薯等农作物,将家国情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人们心中。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家庭文明风尚
黄白茨社区“温情庭院”代表户郭翠萍,她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还是一家人的顶梁柱。面对家庭的艰辛与困境,她用自己的爱与坚韧,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郭翠萍的弟弟因为工作不慎从矿井摔下,腰腿受伤。而后的岁月里,弟弟的命运似乎被阴霾笼罩。2013年,弟弟所在的公司买断其工作年限,他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同时又遭遇了离异,独自带着孩子生活。2014年弟弟被诊断出患有脑梗和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治疗和养病的费用成了这个家庭沉重的负担。尽管生活艰辛,但她从未抱怨过一句。尽心尽力的照顾弟弟,为弟弟治病、买药,为他的生活提供保障。她的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弟弟前行的道路。
郭翠萍乐观向上,辖区邻居居民都夸她性格好,她的故事在辖区内也传为佳话。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黄白茨社区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与家庭文明融合模式,引导辖区居民讲好传统家庭故事。
三、以畅通社情民意蓄养社会治理实践
下情上达畅民意,河出伏流促发展。黄白茨社区是乌达区棚户区搬迁区域,社区网格治理中存在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不畅、“两委”战斗力不足、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粗放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社区网格治理能力,社区创新探索“温情庭院”党建品牌,依托“精网微格”开展社区委治理,让党员中心户、微党员入“千户”,幸福和谐到“万家”。黄白茨社区在辖区14个街坊创建9名党员中心户、微网格员联系辖区229户群众机制,形成微网格员联动大网格,真正做到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扁平式”沟通,逐户走访、逐户解难,使得基层治理更加精细,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微网格员在走访中了解到,辖区居民普遍有对小广场提质升级的诉求,社区通过召开居委会、党员大会的形式征求意见建议,整个各方资源,实施小广场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8盏,实现小广场四周亮化全覆盖。截至目前,黄白茨社区累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60余件。
四、以传承廉洁文化培养党风政风向上
“我和很多住在周边城区的同事一样,由于离家比较远,中午不能回家,有时候晚上加班也住在宿舍。这下好了,有了小菜园,不仅吃上了健康绿色的蔬菜,更重要的是闲暇时间大家一起拔拔草、浇浇水、聊聊天,工作一天的疲惫也在劳动中消失了。”黄白茨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蔡春艳说道。在社区西南角原来有一块撂荒地,经过社区两委网格员一起开垦,如今已经变成生机勃勃的“开心农场”,大家在这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仅体会到了农耕之乐,还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工作压力。下一步,黄白茨社区将在辖区口袋公园空地上划分区域小菜园取名“勤耕园”,由9网格员带头划分到各自带领的微网格,每个人均有自己的责任田,整个小菜园总共占地100M²,每季种植3~4种应季蔬菜,到蔬菜的收获期进行评选,评选出“最佳种菜明星”“勤奋勉励奖”“最佳团队组织奖”等,激励社区全体人员守好“责任田”,慢慢地让小菜园成为大家脚踏实地的生活实践场。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颓惰奢靡,祸害无边。黄白茨社区将以网格员、微网格员为切入点,深入积淀家风文化内涵,提炼“训”“戒”家风主题,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养分。在此基础上,黄白茨社区还积极拓展廉洁趣味研学、廉洁主题剪纸等实践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洁文化的教育熏陶,以传承廉洁文化培养党风政风向上,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下一步,黄白茨社区将继续以矿区文化和家风家训故事涵养现代家国情怀,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家庭文明风尚,以畅通社情民意蓄养社会治理实践,家庭“小细胞”释放基层治理“大效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版权所有: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蒙ICP备05000407号)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行政中心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电话:0473-2999829 email:wuhaidj@126.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