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呼伦贝尔草原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55岁的护边员图门带着儿子呼日骑马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上。巡边护边是呼日每年暑假的“必修课”,今年也不例外。
图门是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的护边员,家住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贝尔嘎查。顺着他家蒙古包望去,不到500米便是中蒙边界。
从图门的爷爷那代开始,他们一家就扎根在这里,守护着由8块界碑连成、长达60多公里的边境管段,累计巡边10万余公里。三代人的传承与坚守,担当与责任早已融入这个家庭每一位成员的血脉里。
“一定要守好这片草原”
走进图门家,在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老人就是图门的爷爷巴日哈萨巴达,他身穿蒙古袍在边境一线骑马巡逻。
巴日哈萨巴达是当地最早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牧民之一。当时,中蒙边界的巡边任务重,他主动承担起护边任务。此后,越来越多的蒙古族群众和巴日哈萨巴达一样,开始在边境一线义务巡逻。
1939年5月,诺门罕战役爆发。巴日哈萨巴达和当地牧民加入抗日武装斗争。战役结束后,一起参战的牧民告诉图门的父亲希日胡:“你阿爸在战斗中牺牲了……”
巴日哈萨巴达临行前留下的一句话——“一定要守好这片草原”,从此成为图门一家的家训。
一诺千金,一脉相传。为祖国护边的担子落到图门的父亲希日胡肩上。“阿爸从小就告诉我,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爱党爱国,守好边境,保家卫国。” 图门说,他的父亲希日胡也是一名党员,从25岁开始接力护边,直到去世,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边防事业。不仅如此,图门的母亲斯琴也是铁姑娘护边队的一员。
受家庭影响,1985年,刚满18岁的图门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1990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后,他原本有留在市区工作的机会,然而,父亲的一番话让他改变了想法。
“阿爸说,如果有好的发展机会,他不拦着,但是爷爷留下的家训,应该传承下去。”最后,图门毅然回到草原,从年迈的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家中第三代“护边员”。
“边境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界碑就是国家的标志,神圣不可侵犯。我们的责任就是守护好界碑以里的一草一木。”图门一边擦拭着界碑,一边对儿子说。
每年冬季界河冰冻,中蒙边境极易发生牲畜越境。今年1月,图门正在草场放牧时,接到贝尔边境派出所电话,得知有十几头骆驼在中蒙边境觅食,随时可能越境。他顾不得安顿自家羊群,立刻奔向边境线。
草原天气说变就变,前一秒还风和日丽,下一秒便刮起白毛风。凭借多年巡边经验,图门迅速锁定骆驼群行踪。当他协助民警将骆驼群驱离边境返回牧点时,才发现自家的羊群被暴风雪吹丢了几只。而他却说:“羊丢了几只没啥,边境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今年,是图门成为护边员的第32个年头。几十年来,图门巡边风雨无阻,累坏了8匹马、骑坏了6辆摩托车,而他负责的边境管段从未发生过人畜越境事件。图门的默默坚守和出色表现得到辖区派出所与当地牧民的认可,先后被自治区边防委员会和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评为“边防工作先进个人”和“十大优秀护边员”。
“我们护边员越干越有劲”
“一个人干好不算好,大家都做好了,边境才能真正安全稳固。”自从当上了护边员,图门的生活就不再只有自己的小家。作为“红色堡垒户”,他在巡边之余,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策马往返各个戍边点位之间,为新入职的护边员讲解守边护边技能和注意事项,带领牧民们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把管段跑上两三遍。
慢慢地,图门一家三代戍边的事迹在草原上传播开来,当地越来越多的牧民主动申请加入护边队。如今,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拥有一支近600人的护边员队伍,其中,有66个“红色堡垒户”、50个边境村屯嘎查“守边中心户”。
从石头路到柏油路,从徒步难行到策马巡边,再到摩托车巡逻,从完全依靠人力到配备信息化装备……图门说,这几年,党和国家给予护边员的政策补贴和待遇不断提高,给大家配发了棉服、望远镜、对讲机、夜视仪等巡逻装备,护边工作也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现在的条件比阿爸那会儿好太多了,我们护边员也越干越有劲!”他一脸自豪。
“我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完成好爷爷和阿爸交给我的任务,守好这片草原,直到我老得动不了为止。”夕阳西下,走在这条无比熟悉的边防线上,图门语气坚定。
“每次跟着阿爸巡边,都听他讲爷爷和太爷爷的故事。护边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等我毕业了,也要把接力棒接过来,守护这片草原。”在跟随图门巡边的一路上,呼日述说着自己心中的愿望。
版权所有: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蒙ICP备05000407号)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行政中心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电话:0473-2999829 email:wuhaidj@126.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