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法外之地”
连日来,乌海市公安部门依法快速破获多起破坏生态环境案件,涉案企业负责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一系列铁腕执法,不仅是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更以实际行动击碎了少数企业“环境违法可侥幸过关”的幻想,再次郑重昭告:生态保护红线不容触碰,法律利剑之下没有“法外之地”。
生态环境保护的刚性,在于其底线不可退让。每一起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背后,都是对公共利益的侵害、对生态安全的挑衅、对法治权威的践踏。任何试图以“地方特殊”“发展急需”为借口突破底线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将短期利益凌驾于长远发展之上,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法律划定的红线,既是生态系统的“安全线”,也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在绿色发展已成共识的今天,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早已融为一体,遵纪守法才是最长远的“生意经”。对地方政府而言,法治化水平越高,越能得到各类经营主体的青睐,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就越充沛、越持久。要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推动高水平法治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推进“营商”向“宜商”迭代升级,让企业发展在法治化环境下更有信心、更感舒心。
蓝天碧水决非凭空而至,生态安全必须法治护航。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背景如何,只要触碰生态红线,就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必须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以严格的执法、公平的司法坚决杜绝“劣币驱逐良币”。这既是对公众健康的守护,也是对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定捍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体的实践。唯有让法律长出“牙齿”,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才能筑牢生态屏障,让发展的底色更绿、民生的福祉更实。
版权所有: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蒙ICP备05000407号)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行政中心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电话:0473-2999829 email:wuhaidj@126.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