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内蒙古自治区> 乌海市> 乌达区委组织部> 五虎山街道党工委> 复兴社区党委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员教育

唐毅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乌海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1-10-20    来源:    责任编辑: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乌海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乌海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忠诚担使命、实干勇争先,奋力谱写乌海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篇章。

   一、五年砥砺奋进,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乌海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按照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五区”建设为抓手,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胜利收官,“十四五”顺利开局,为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我们坚持把牢正确政治方向,“两个维护”坚定坚决。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细化任务举措,严格督查问效,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这五年,我们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由389亿元增加到563亿元,年均增长7.6%,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产业转型提速推进,氢经济示范城市创建破题见效,园区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首店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科技兴蒙”行动深入实施,全区首家盟市级科技创新中心建成运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4家。开放合作不断扩大,乌蒙欧国际班列通车,乌海海关通关。“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商事制度、相对集中许可权试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招商引资务实开展,市场主体增长近2万户。

这五年,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聚力“七治”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929个,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42平方公里,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3座,入选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城市。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四级河长制全面落实,黄河乌海段水质提升到Ⅱ类,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及能耗“双控”要求,引导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坚持以水定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获评自治区节水型城市。

这五年,我们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民主法治不断加强。全力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等依法依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大统战工作格局不断巩固,宗教、外事、老干部、机构编制、档案史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广泛开展,国家统编教材有序推广使用,创建国家、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2家。党管武装全面落实,退役军人服务扎实开展,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平安乌海”建设成效显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满意度达97.6%,成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民生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工作机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提前脱贫。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疫苗接种超额完成阶段性任务,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守住了各族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防线。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基本养老金实现“五连涨”,社会救助标准居全区前列,获评全国第五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改扩建幼儿园2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5.4%,有效缓解“入园难”。普通高中一本上线人数实现“五连增”,三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职业教育稳步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家医院晋级三甲,公立医院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更新提速推进,滨河二期建设高标准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开展,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投入运行,建成棚户区改造住房3.98万套,妥善化解问题楼盘,9万余户居民不动产权证办理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底线,有效化解一批信访积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这五年,我们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制定实施全面从严治党“三张清单”,“一岗双责”分级抽查述职深化贯通,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层层压紧压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向上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网络体系。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鲜明树立,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位居自治区前列,“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计划”“五大行动”有序推进,党支部标准化率由不到30%提高到98.6%。各类整改整治扎实开展,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完成七届市委任期内巡察全覆盖,同级监督实质性推开,常态化以案促改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群众满意度位居全区前列。

回首过去五年,干出的精彩可圈可点。特别令人振奋的是,我们始终胸怀全局、服务大局,思维理念更新转变,方式方法务实重效,目标定位明确清晰,各方共识广泛凝聚,转型更快、动力更足、质量更高的创新乌海未来更加可期。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乌海湖生态效益凸显,龙游湾获评国家湿地公园,“来沙漠看海”越来越令人神往,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美丽乌海吸引更多目光。特别令人满意的是,我们聚焦提升品质、优化治理,老旧小区开启“美颜模式”,城市管理推动“八个一样”,“雪亮工程”照亮平安之路,“12345”成为群众“解忧密码”,颜值更靓丽、功能更齐全、管理更精细的宜居乌海展现精彩蝶变。特别令人鼓舞的是,我们着力提振精神、转变作风,监督约束机制系统发力,激励制度效能加速释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干事激情更足、能力更强、氛围更浓的创业乌海涌动蓬勃力量。

回首过去五年,奋进的历程满怀感恩。饮水思源,我们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举旗定向,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大力支持,得益于历届市委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得益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中共乌海市第七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乌海建设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首过去五年,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对标看齐,才能明确方向。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全局,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们深刻体会到,转型发展,才能走出新路。必须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推动资源型工矿城市向生态城市、创新城市、智慧城市转型,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停顿。我们深刻体会到,以民为本,才能厚植根基。必须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勇于直面群众关切,善于回应群众期待,切实让群众得实惠、真满意,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深刻体会到,苦干实干,才能赢得未来。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踏踏实实埋头干、甩开膀子加油干,于真抓中求真效、在实干中增实力,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我们深刻体会到,从严治党,才能行稳致远。必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时刻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改革发展营造海晏河清政治生态,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回首过去五年,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改革创新支撑不够,新旧动能接续不畅;资源要素约束趋紧,营商环境仍需优化;生态治理任务艰巨,民生福祉存在短板;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能力本领还不能较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和作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入研判发展形势,科学谋划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首个五年。我们必须以时代高度、战略眼光,全面辩证审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形势。我们面临的机遇千载难逢,必须乘势而上。未来五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我们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与东部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转型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的落细落实,促进西部盟市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打造以乌海为中心的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等部署递次展开,为我们聚焦主体功能定位,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加速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路径。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我们必须胜人一筹把握大势、快人一步抢占先机,应势而动谋发展、顺势而为开新局,努力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创造新业绩、建功新时代。我们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向难而进。未来五年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粗放低端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倚能倚重的产业结构尚未转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财政金融风险不容低估,周边地区你追我赶态势逼人,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内忧外困的复杂局面。危和机同生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必须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直面挑战不畏难、迎难而上不退缩,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全力打好发展主动仗。我们拥有的基础坚实稳固,必须大有作为。经过近年来探索实践,我市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鲜明树立,为坚决走好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扫清了思想障碍;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一批体现新发展理念、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为未来发展积蓄了重要动能;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招商引资、“放管服”改革等一批硬核举措相继推出,为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发展氛围更加浓厚,全市广大干部谋发展、解难题、抓落实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凝聚起了推动发展强大合力。发展步入新点,未来前景可期。全市上下一定要胸怀“两个大局”,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新机遇新挑战,保持定力、顶住压力、加倍努力,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自觉服从服务于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乌海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篇章。

——坚持一个遵循: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的千年大计。“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统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贯彻一条主线: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前提和根本路径,是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要求,必须一以贯之坚守、不折不扣落实。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所有区域、所有领域、所有产业、所有行业都要对标谋划、对照贯彻,坚决摆脱速度情结、路径依赖,下决心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导向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乌海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两大任务: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产业是城市兴盛的动力源泉,城市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转型是资源型城市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随着煤炭资源渐趋枯竭、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走出路径依赖迫在眉睫、推动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原则,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壮大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高标准推动城市焕新提质,全方位厚植城市文化底蕴,促进产业结构更优、城市品位更高、城市气质更佳。

——实现“三高”目标: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前提,高品质生活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高效能治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根本保障。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既是主攻方向,也是民心所向。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今后五年,要在牢牢把握上述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重点推动实现“五个新”。

——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不断壮大,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提速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特色农业做精做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治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城市更新提速提质,城市功能品位持续提升。

——生态文明实现新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渐趋完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解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矿区环境整体改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美丽乌海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发展方式逐步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营商环境满意度保持在全区前列。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社会治理得到新提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各民族大团结局面巩固发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自治区前列,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目标指引方向,拼搏成就未来。我们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精准聚焦发展目标,全力攻克发展难题,以实干实绩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三、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的关键,在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和能源变革新变化,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产业是强市之基、兴市之本。要精准定位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切实把基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强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推进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传统产业整合重组、提档升级。深入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园区、智能矿山。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建设,坚持全链聚合、多链融合,推动产业耦合发展,打造碳纤维、锂电池负极材料、可降解塑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形成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发展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光伏电站,加速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谋划实施智能电网改造项目,推进源网荷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应用,构建以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立足工业副产氢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发展制氢、储氢、用氢等氢能源产业,推动氢能源多场景应用,加快氢燃料电池、氢燃料发动机等项目建设,创建氢经济示范城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

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商务服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智慧仓储物流和线上物流服务平台,构建自治区西部大宗商品物流枢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牢牢把握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改造提升核心商圈,引进一批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持续优化消费供给、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增长;培育建设特色街区,激活夜间经济,让城市既有“高大上”,也有“烟火气”,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消费集聚地,让消费者“来了还想来、走了还想念”。以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为契机,发挥“山、水、沙、城”独特景观优势,借力周边、集聚要素、整合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高质量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加快乌海湖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黄河流域旅游目的地城市。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依托区域葡萄品牌影响力,做精做特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突出抓好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经济行稳致远最大动力。要坚持以创新增动力,以改革激活力,不断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强化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建立政府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社会多渠道投入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科技创新活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异地孵化、乌海转化”,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带动产业技术水平实现整体提升。抓好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培育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完善科技创新引才育才机制,充分发挥驻外人才工作站作用,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本土学科和技术带头人,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深化改革开放。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和实体化运作,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市区财政事权。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更多企业实现上市融资。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主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自治区向北开放战略,加快国际陆港、大宗商品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中蒙俄特色贸易区。

优化要素配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优质项目集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腾笼换鸟”,统筹推进内部挖潜、外部借力、市场化交易,下大力气解决能耗、土地、水资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实行能耗预算管理,提高绿色准入门槛,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加强农业节水增效和工业节水减排,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加大非常规水资源收集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用足用活政府投资基金,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

(三)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第一竞争力。要坚持对标一流、补短提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提优政务效能。以“一网通办”为抓手,推进数据联通共享,不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水平。持续在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上挖潜聚力,切实为各类市场主体松绑铺路。深化“减证便民”,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创建“无证明”城市。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直接干预,推动实现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壮大企业家队伍。

提质精准招商。强化项目招引“链式思维”“投行思维”,实施全领域、全链条、全要素精准招商,着力招引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质项目,从源头上调优调绿调新产业结构。拓宽政企沟通协商渠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领导包联、专班推进工作机制,真心实意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打响“无事不扰、有事立办”服务品牌。

提速园区振兴。大力推进园区创新发展,理顺管理体制,加快市场化建设运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一区四园”提质升级,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积极完善产业合作机制,实质性推进园区托管、股份合作等“飞地园区”建设新模式。突出投资强度、科创能力、亩均产出、单位能耗等准入标准,提升重大项目承载能力,激发园区内生发展动力,真正让园区成为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四、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实现高品质生活

高品质生活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功能,刷新城市颜值、提升城市气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

(一)着力推动城市转型。城市是承载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城市建设水平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治理理念、市民素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是发展所需,更是群众所盼。要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注重城区提质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推动产城融合,让城市更美丽、社会更文明、人民更幸福。

打造精品城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高起点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滨河一期功能,完成滨河二期西片区建设,着力打造“城市客厅”。依托高速铁路综合优势,谋划开发海北高铁片区,发展高铁经济。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加强组织、加大投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抓好美化绿化,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加快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统筹地下管网建设,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打通断头路、瓶颈路,优化织密航空网。坚持租购并举,规范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加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广泛应用,让城市管理更聪明、更智慧、更高效。

推进乡村振兴。率先探索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共同富裕有效路径,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建管一体化,健全农区社会治理机制,在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上走在前、作示范。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加强对农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区居民更富裕、日子越过越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整治环境、提升风貌、培育人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努力争创共同富裕先行市。

(二)全力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打造美丽乌海、创造高品质生活亟需补齐的短板弱项。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厚植高品质生活生态本底。

坚决打好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坚持系统治、全面治、彻底治,巩固深化“七治”各项任务,扎实推进矿区集中连片治理,全面完成矿权整合重组、绿色矿山建设,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和矿山封闭式皮带、管道、集装箱运输等绿色运输方式,深入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推动矿区生态环境实现重大改善。抓好土壤污染防控,实行土壤环境分类管理,深化农业面源、重金属、塑料污染等治理,促进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出台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筑牢生态建设法治保障。

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持续深化河道“四乱”整治、黄河乌海段综合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深入实施“河长制”“林长制”,健全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体系,切实强化刚性约束。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绿化,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加强四合木保护区和龙游湾湿地保护,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坚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及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科学制定碳达峰时间表、碳中和路线图。大力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强化工业领域绿色制造,提升建筑领域节能标准,培育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发展煤矸石、粉煤灰、化工废渣综合利用产业,推动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垃圾分类,营造绿色低碳社会新风尚。

(三)聚力增进民生福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保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保障水平只升不降,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着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保障改善民生。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紧盯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拓宽就业渠道、丰富就业形态,加大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力度,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措并举增加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落实国家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普惠型养老、托育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多渠道、多领域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加强多层次社会救助,统筹做好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归属感。

发展社会事业。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升教育质量,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提质增效,建成市一中新校区、滨河二期九年一贯制学校,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区域技能人才输出基地。推进健康乌海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医疗联合体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项目,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强“中国书法城·乌海”品牌建设,让艺术价值与市场功能有机结合,扩大乌海书法艺术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五、坚定不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实现高效能治理

高效能治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补齐治理体系短板弱项,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民主法治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增强人大监督实效。健全人民政协协商议事机制,提高建言资政水平,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创新统战工作理念,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和引导,最大限度汇聚推动发展强大力量。强化党管武装,深化国防教育,抓好“双拥共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和程序,推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政府治理体系,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全力推进公正司法,不断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让人民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强化党管档案工作,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发挥作用。

(二)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贯彻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精心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持续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让守望相助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编制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防范民族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要以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乌海”“法治乌海”为目标,以升级拓展“智治支撑”项目为牵引,全要素推进五级社会治理智能化应用平台一体化建设,实现“一屏观全城、一网管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推进“诉源治理”专项行动,积极稳妥化解信访积案,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大力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建好建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争当全区第一、全国一流智能治理“单项冠军”。

(四)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主动防范、有效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加强国家安全执法,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积极稳妥化解政府债务,严密防控金融风险,紧盯严防重点企业债务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从严从实落实防控措施,全面筑牢疫情阻击防线。压紧压实安全生产“三个责任”,持续加大重点行业领域监管执法力度,完善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全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和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城市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自治区西部综合应急救援基地。

 

六、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提供坚强保障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切实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加强政治领导,完善党委研究重大工作机制,履行党委议事协调机构职能,推动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开展工作。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不断提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从群众利益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进一步夯实政治根基。大力实施政治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十大行动计划”,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做到“五个必须”、严查“七个有之”,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善向好。

(二)加强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完善市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制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落地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成果,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对党忠诚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全面提升各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筑牢守稳意识形态阵地。引导宣传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守正创新、凝心聚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鼓劲加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激发崇德向善精神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新局、谱新篇,关键在干部队伍。要坚定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强化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鲜明导向,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有效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着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干部队伍。抓好干部轮岗交流、教育培训和挂职锻炼,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科学设置考核评价体系,精准知事识人、科学选人用人。强化正向激励,激发干部担当作为,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让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成为一种自觉,让谋发展、善作为、抓落实蔚然成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十百千”人才计划和“乌海英才”工程,加快构建更加灵活、更具优势、更富成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健全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不断提高基层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推深做实“五化协同、大抓基层”,制定基层党建五年规划,全面加强农区、国企、“两新”组织、新兴领域等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实施城市基层党建“书记领航”项目,充分发挥四级党群服务中心作用,打造城市基层党建特色品牌。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持续强化“最强党支部”建设,动态清零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工作,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措施和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正风肃纪反腐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认真落实市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动权力规范运行。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健全完善监督体系,加强“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同级监督,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高质量完成任期内巡察全覆盖。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科学精准稳慎问责。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加大容错纠错和澄清正名力度,让干部心有底气、干有力量。认真抓好扫黑除恶、煤炭资源领域等常态化治理工作,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紧盯促进共同富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严肃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坚持严惩腐败同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相统一,常态化规范化开展以案促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同志们,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创业维艰、奋斗以成。今后五年,是乌海破局求变、驭势而进的五年,我们要激扬“功成必定有我”的锐气,保持一马当先、敢走新路的闯劲,勇做时代先锋、敢当事业先驱,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实现新突破。今后五年,是乌海克难制胜、奋勇前行的五年,我们要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保持一往无前、攻坚克难的干劲,事不避难敢担当、善于斗争能胜利,坚决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今后五年,是乌海只争朝夕、笃定实干的五年,我们要激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志气,保持一抓到底、久久为功的韧劲,一天当作两天用、两步并作一步走,全力开创乌海发展新未来。

同志们,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忠诚担使命,实干勇争先,奋力谱写乌海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篇章,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蒙ICP备05000407号)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行政中心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电话:0473-2999829 email:wuhaidj@126.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