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内蒙古自治区> 乌海市> 乌达区委组织部> 新达街道党工委> 颐景佳苑社区党委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员教育

【党史知识】“子弟兵”称谓的由来

发布日期:2020-03-19    来源:    责任编辑:
“子弟兵”称谓的由来
2020-03-19来源:学习时报

“子弟兵”一词,是人民对自己军队的亲切称呼,这个称呼出自聂荣臻当年领导的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领3000人的武装,在晋(山西)、察(当时的察哈尔省)、冀(河北)三省边界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根据地后,聂荣臻立即着手扩大人民武装力量。当时在晋察冀,出现了不少带有地域色彩的部队名称,如“阜平营”“回民支队”“灵寿营”“平山团”等。1939年5月,聂荣臻发布通令,嘉勉平山团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是“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的平山子弟兵”。这是“子弟兵”一词首次用于称呼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1939年底,晋察冀军区冬季反“扫荡”战役取得胜利,社会各界发来大量祝贺函电,盛赞聂荣臻将军指挥有方,屡建奇功。聂荣臻在《抗敌报》上复信指出,晋察冀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固长城,是“全边区父老和子弟兵的血肉所创造出来的”。晋察冀军区创办的《抗敌三日刊》,也改名为《子弟兵》。就这样,“子弟兵”这个称呼,就把部队担负的任务和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更能体现军民的鱼水深情。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在1940年春到晋察冀考察之后,撰写了《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书中称颂道:“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坚决打鬼子的抗日部队的兄弟,是在晋察冀生了根儿的抗日军。”后来,“人民子弟兵”这五个大字,成为人民对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亲切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摘自2015年第7期《党史文苑》,转载于2020年3月16日《学习时报》)



版权所有: 中共乌海市委组织部版权所有(蒙ICP备05000407号)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行政中心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电话:0473-2999829 email:wuhaidj@126.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